第3章 屯田搞粮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大人,这是上月的军饷账册。

"胡守亮将一摞厚厚的账本放在吴初岳的案头,脸色比苦瓜还难看。

吴初岳翻开最上面那本,红色的赤字触目惊心——宁远西万大军,朝廷己经拖欠了整整八个月的粮饷。

"士兵们现在吃什么?

"他合上账册,揉了揉太阳穴。

"每日两顿稀粥,掺些野菜。

"胡守亮低声道,"马料也减半了,战马都瘦了一圈。

"吴初岳站起身,走到窗前。

校场上,士兵们正在操练,但动作明显有气无力。

几个瘦骨嶙峋的小兵在角落里挖野菜,看到吴三桂注视,慌忙跪下行礼。

这一幕让吴初岳胸口发闷。

在现代社会,他是一名会计,整天和数字打交道,却从未想过这些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命。

而现在,账册上的每一个铜板,都关系着这些士兵能不能吃饱肚子,能不能在战场上活下来。

"传方光琛来见我。

"吴初岳转身命令道,"另外,把宁远城内的粮商、布商、盐商全都请来,就说本总兵有要事相商。

"胡守亮一脸疑惑,但还是领命而去。

方光琛很快赶到,吴初岳将账册推到他面前:"朝廷是指望不上了,我们必须自己想办法。

"方光琛苦笑:"大人,宁远地瘠民贫,赋税早己榨干,还能有什么办法?

""开源节流。

"吴初岳脱口而出现代经济学术语,见方光琛一脸茫然,又解释道,"就是一方面节省开支,一方面开辟新财源。

"他铺开一张宁远周边地图,指着几处标记:"这些荒地可以开垦军屯。

我记得父亲旧部中有不少擅长农事的?

""确实有几位老把总解甲归田后擅长耕种..."方光琛迟疑道,"但开荒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所以短期要靠商贸。

"吴初岳指向宁远城南的官道,"这里是通往山海关的要道,商旅往来频繁。

我们可以组建商队,护送商人过关,收取护卫费。

"方光琛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办法!

但朝廷严禁边军经商...""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

"吴初岳打断他,"出了事我担着。

"正说着,亲兵来报,城中十几位大商贾己到前厅候着。

吴初岳整理了一下衣冠,大步走出。

商人们见吴三桂出来,齐刷刷跪地行礼。

吴初岳注意到他们虽然衣着光鲜,但面色同样憔悴——乱世之中,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诸位请起。

"吴初岳尽量让自己声音显得和蔼,"今日请诸位来,是有桩互利共赢的生意要谈。

"商人们面面相觑,不知他这武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本官知道,如今商路不畅,盗匪横行,诸位行商多有不便。

"吴初岳缓缓道,"宁远军愿出人护送商队,每趟收取货值一成的护卫费。

"一个胆大的盐商拱手道:"总兵大人,不是小人不识抬举,但一成实在太高...""还没说完。

"吴初岳微微一笑,"此外,宁远军将成立军屯商号,诸位可以银钱或货物入股,按股分红。

商号主营粮秣、布匹、盐铁等军需物资,多余部分平价售予百姓。

"这下不仅商人,连方光琛都瞪大了眼睛。

这种股份制商业模式在明末绝对是闻所未闻。

吴初岳继续解释细节:商人投资入股,军队提供保护和劳力,利润按比例分配。

同时商号将建立仓储和物流系统,优化物资调配。

"诸位想想,"吴初岳诱惑道,"有了军队保护,商路畅通无阻。

军屯产出稳定,又有朝廷采购兜底,稳赚不赔的买卖。

"商人们交头接耳,很快算清了这笔账。

乱世中最缺的就是安全保障,有宁远军这棵大树,他们的生意才能做得下去。

最终,当场就有八位商人签了入股契约,筹集到第一笔资金五千两白银。

吴初岳立即命人采购粮食,同时派兵开垦荒地,建立军屯。

三天后,第一批粮食运抵军营。

看着士兵们捧着实实在在的米饭狼吞虎咽的样子,吴初岳心中一块大石总算落地。

"大人真乃神人也!

"胡守亮看着热火朝天的军屯工地,由衷赞叹,"这些兵痞子平日里只会耍刀弄枪,没想到种地也是一把好手。

"吴初岳笑而不语。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放在古代同样有效——他承诺军屯产出的三成归耕种士兵所有,他们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就在军屯商号初见成效时,一匹快马冲入宁远城,带来了京师急报。

"大人,圣旨到!

"吴初岳匆忙换上正式官服,跪接圣旨。

传旨太监尖利的声音刺破总兵府的宁静:"...流寇猖獗,逼近京畿,着宁远总兵吴三桂即刻率精锐入卫京师,不得有误。

钦此。

"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