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北京五日国画山水游学

艺术旅行 燕雁飞 2025-08-28 14:36:58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北京五日游学 | 在书画里撞见生活的光北京五日,像一场被艺术点燃的漫游本是冲着中国书画院的山水课来,没料到,宋庄的画室、老师的笑谈、偶遇的画作,把日子填得比宣纸的墨色还满。

撞进艺术家的日常和南英首奔宋庄找李文涛老师,一进画室,被两幅画狠狠钉在原地:一幅里,戴红头巾的姑娘握着唇刷,红袍上的花纹像在呼吸,皮肤的细腻、光影的流转,把“晨起梳妆”的瞬间剖成钻石切面——原来平凡日常,经画家的眼,能成永恒的诗。

另一幅更绝,两位姑娘在满是生活痕迹的空间里:墙上紫帽、红衣、旧鞋,像无声的岁月旁白;坐着的蓝裙姑娘垂眸,藏着说不出的心事;裹浴巾的姑娘低头看手机,把“日常的松弛”画得让人想落泪。

李老师和曾传新老师聊画时的笑声,把“艺术家”的距离感碾得稀碎——原来厉害的人,都把幽默当创作的氧气。

后来在传奇画室对面吃饭,席间听老师讲宋庄藏着好多厉害创作者,他们把对艺术的执着,揉进一日三餐的烟火里。

回酒店后,我和南英对着速写本画到深夜,笔尖带着在画室沾染的劲儿,像被注入新的生命力。

书画院里的顿悟书画院的时光,像被按了慢放键。

院长说“国画是用书法写出来的”,这话在我们练山水时体会得格外深。

握笔悬腕练“永字八法”时,他站在旁边看,说“笔要聚气,气从静里来,你看这竖钩的力道,藏着书法的筋骨,画山水的皴法,其实就是把书法的笔意拆开了用”。

看封志国教授的油画画册,想起我以前开的高新机构就在他家附近,虽未碰面,却从画布上浓烈的色彩、细腻的人物刻画里,读到他对生活的凝视。

那些油画里的光影,藏着他走过的路、沉淀的思考,原来创作者的“厉害”,从不是凭空来,把日子浸在对世界的观察里,才能让颜料流淌出故事。

烟火里的温暖中秋被书画院院长请吃饭,湖南口音像从老电影里飘出来,说“节假日还肯学画的,都是真热爱”。

那顿安徽菜吃得热闹,臭鳜鱼的香混着他的乡音,说“学画和做人一样,得有根”。

饭后他铺开宣纸教写“永字”,笔尖在纸上走得又稳又柔,字里藏着江南的秀气,我们凑在旁边看,连呼吸都放轻了。

小兴老师带我们试首播,教我们把对笔法的理解,像唠家常一样说给观众。

从“怎么调出层次墨色”聊到“画坏时咋救场”,越说越起兴,发现分享热爱时,眼睛真会发光。

在商场电梯里和南英笑说“前后说不定藏着清北学霸”,忽然明白:大城市的珍贵,是让你看见“人可以这样活”——认真读书、见过天地,再回故乡,心里装的也是辽阔。

五天没逛故宫长城,可握过的笔、听过的笑、见过的画,早成了心里的宝藏。

原来最高级的游学,不是学技法,是见天地的广、众生的真,然后撞见“自己”——原来热爱这件事,只要往下扎,日子总会给你惊喜,像国画的留白,空处全是可能。

感谢所有相遇,让这五天,成了生命里最生动的“写生”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