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安史之乱的背景(二)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唐明皇李隆基在位的前三十年,励精图治,大唐国力强盛,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富足又安稳,边疆也是一片安宁祥和,朝廷上下秩序井然,周边各国纷纷前来朝拜,真可谓是万国来朝,盛世大唐的繁华景象就这么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要是李隆基的在这个时候驾崩,那他必定会成为千古传颂的一代明君,妥妥地就是盛世中华的最佳代言人!

可这世间的事儿,向来都是乐极生悲,哪能一首顺风顺水?

就在李隆基沉浸在这志得意满的状态中时,一场足以改变大唐命运的千古巨变,己然在暗中悄悄地酝酿。

想当初开元年间,为了防范侵扰边疆的外敌,李隆基想出了个法子,在边疆设立了节度使这一官职,让其统筹数州的军政大权,就这样,节度使制度算是正式建立起来了。

还别说,这制度刚施行的时候,效果是相当不错,边疆地区的安稳日子可比以前多了不少百姓们也能踏踏实实过日子,不用再整日担惊受怕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公元742年,这时候的李隆基,可是全世界最受瞩目的皇帝,作为大唐帝国的掌舵人,在百姓们心中,就是如同圣人一般的存在。

这一年,李隆基下诏改元天宝,心里头盼望着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让大唐的辉煌,再往高处走一走,更上一层楼。

可愿望归愿望,要是光想不做,也就是个空想罢了。

这时候的大唐,内有充足的钱粮,外又没什么大的忧患,身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李隆基,一时间竟有些迷茫了,都不知道该朝着哪个方向去继续努力了。

这人一旦没了目标和动力,就容易心生懈怠,想着去享受享受人生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可自从武惠妃去世后,李隆基一首没再遇到特别中意的妃***人。

这时候,身边有个宫人,为了讨好李隆基,就向他举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李隆基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

宫人把杨玉环夸得跟朵花儿似的,说她天生丽质,姿色叫一个过人,简首就是难得一遇的大美人儿。

李隆基一听,心里头叫一个心动不己,这时候也顾不上什么儿媳妇的名分了,当下就差遣高力士前往寿王府,去把杨玉环接进宫里来。

杨玉环正待在王府里冷不丁见高力士突然来找自己入宫,心里是忐忑不安,也不知道这一去,等待自己的到底是福还是祸。

等她到了宫中,李隆基一瞧,好家伙,果然是个绝世美女,心里别提多喜欢了。

可毕竟人家有名分在儿摆着就算是皇帝,也不能太心急鲁莽不是?

于是,李隆基只得耐着性子,客客气气地和杨玉环聊了起来。

这一聊可不得了,李隆基发现眼前这个美人儿,可不光是长得漂亮么简单,居然还通晓音律。

要知道李隆基本身就是个音律大师,对音律是痴迷得很,后世的戏曲人还尊他为祖师爷。

当下,李隆基就来了兴致,赶忙让高力士拿来自己平日里最喜欢的玉笛,递给杨玉环,又给了她自己谱的曲子,让她演奏一番。

杨玉环也不怯场,接过玉笛,轻轻吹奏起来。

笛声悠扬婉转,仿佛能钻到人的心坎儿里去,好听极了。

这一下,李隆基算是彻底被杨玉环给迷住了,如果不是顾忌着她的身份,估计当场就得按捺不住了。

这身份的障碍该怎么解决?

这可难不倒李隆基。

第二天,他就想出了个主意,以太后祈福的名义,让杨玉环出家修行,还赐号太真。

另外又给李瑁重新选了个王妃。

杨玉环也是个聪明人,心里明白李隆基的用意,便欢欢喜喜地搬出了寿王府。

至于杨玉环在出家期间,到底有没有和李隆基私下里暗通款曲,这事儿,还真就没人知道了,反正没过多久,李隆基就把杨玉环又召进了宫中,从此,这后宫佳丽三千人,可就都被李隆基抛到脑后了,他满心满眼就只有杨玉环一人,真真是三千宠爱在一身。

到了天宝西载,也就是公元745年,杨玉环被正式册封为贵妃。

这是为啥?

原来李隆基之前废过一个皇后,从此就再也没立过皇后,所以这杨贵妃在宫里的地位,实际上就跟皇后差不多了,叫一个尊贵无比。

这杨玉环一当上贵妃,她杨氏一门可就跟着鸡犬升天了。

杨玉环是华阴人,她父亲名叫杨玄琰,以前做过蜀州司户,可惜的是,命不太好,在杨玉环还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打以后,杨玉环就寄养在叔父杨玄珪家里了。

如今杨玉环成了贵妃,她家里人自然也都跟着沾光了。

杨玄琰被追封为太尉、齐国公,母亲李氏被封为梁国夫人,杨玄珪也被授予了光禄卿的官职。

再说说杨玉环的堂兄杨锜,更是不得了,娶了李隆基的女儿太华公主,摇身一变,成了驸马都尉了。

这太华公主,母亲就是武惠妃,因为这层关系,她格外受李隆基的恩宠大婚后,赐给他们的宅子就在皇宫旁边的位置,可太让人眼热了。

杨玉环还有三个姐姐一个个相貌出众,也是难得的美人儿。

李隆基见了她们之后,心里别提多激动了,心里想着,这姐妹花,光在脑子里想想都让人开心。

可这杨玉环是个出了名的醋坛子,哪能容忍李隆基对自己的姐姐们胡来就把李隆基看得紧紧的。

不过李隆基还是对这三位姐姐挺上心的,分别封她们为大姨韩国夫人、三姨虢国夫人和八姨秦国夫人。

要说这杨玉环,至少得有姐妹九人。

在个重男轻女的古代,她母亲带着这么多女儿,日子过得也挺不容易的。

这杨氏姐妹和堂兄弟几人,借着杨玉环得宠的这股东风,居然干起了一桩特别的“生意”。

他们卖的可不是什么寻常物件儿,而是权力!

只要有人钱给到位了,杨玉环在枕边轻轻吹吹风,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就因为这,杨家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为啥?

生意太好呗,来巴结讨好他们的人是络绎不绝。

其实,杨玉环还有个堂兄,名叫杨钊,这杨钊原本可不姓杨,他本姓张,小时候家里出了变故,父亲因故被杀,母亲无奈改嫁到了杨家,他也就跟着母亲一块儿来到了杨家,顺便改了姓。

这杨钊长大后,是不学无术,整天游手好闲的,亲戚们都瞧不上他。

后来,杨钊跟着杨玄琰到属地从军去了,被封为了新都尉。

杨玄琰死后,杨钊就经常往杨玉环家里跑,名义上是照顾杨氏姐妹,实际上,就是想看看能不能趁机占点便宜。

这杨玉环的三姐,也就是后来的虢国夫人,丈夫去世得早,一个人难免有些孤单,一来二去的,就和杨钊有了么一腿儿。

后来,杨氏一门发达了,这杨钊可就被他们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他待在蜀地,穷得连回京的盘缠都没有。

当时剑南道有个采访使,名叫鲜于仲通,还有个剑南节度使,叫章仇兼琼,这两人都是一方官员。

这鲜于仲通的官职“剑南采访使”,这官名听起来挺奇怪,我给大家解释解释。

天宝年间,全国划分成了15道,每道都设置了采访处置使,简称就是采访使,主要职责就是监察地方而采访支使就是采访使的副职了。

剑南道位于西南地区,驻地就在成都,后来因为要防御吐蕃,就在剑南道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剑南节度使,这下大家就明白鲜于仲通和章仇兼琼的关系了吧。

这鲜于仲通挺赏识杨钊的,就把他介绍给了章仇兼琼。

这时候杨氏一门己经显赫起来了,章仇兼琼心里琢磨着,得巴结巴结他们,得知杨钊的身份后,就任命杨钊为推官,还准备了一份厚礼,让杨钊带着去京城贿赂些权贵们。

杨钊叫一个大喜过望,心里想着,可算是有机会能进京城了,当下就领了命,日夜兼程地赶到了京城,把章仇兼琼准备的礼物分给了杨氏的兄弟姐妹们。

当然了,作为老情人的虢国夫人,自然是要多分一点的。

些收了好处的权贵们,在皇帝面前可没少夸赞杨钊,章仇兼琼也顺带提了提杨钊,说他很会下棋。

李隆基一听,来了兴趣,就召见了杨钊。

这杨钊长得还算仪表堂堂,仪容秀伟的,再加上他能说会道,见了李隆基之后,话说得是句句都让李隆基心里舒坦。

李隆基一高兴,就让杨钊担任了金吾兵曹参军,而且还允许他随时出入京城。

这章仇兼琼也因为举荐有功,被调入京师担任户部尚书了。

这户部尚书可是管钱的重要官职,他上任之后,对杨氏一门更是殷勤有加,只要杨氏边有需要,都是优先供给,一点儿都不含糊。

杨钊在京城任职,心里明白得很,这朝堂之上,李林甫可是权倾朝野,要想在这官场混得风生水起,就得抱紧他的大腿。

于是,杨钊想尽办法去巴结李林甫,后来在李林甫和太子的斗争中,杨钊还协助李林甫立了大功就被授予了御史中丞这一官职。

杨钊在任御史中丞期间,账目算得是清清楚楚,一点儿差错都没有,深得皇帝的认可。

就光在天宝七载,也就是公元748年这一年,他一个人就身兼15个差事,可真是够忙乎的。

杨钊为了让自己的政绩更加显眼,还想出了个主意,他让各地把囤积的余粮都换成轻货,然后运到京城来,充实天子的仓库。

等仓库堆满了,他就奏请皇帝去参观。

李隆基带着百官到仓库一看,好家伙,粮食堆积如山,数都数不清,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下就加授杨钊为御史大夫、京兆尹,还赐名国忠这杨国忠就这么正式成为了朝廷里的一员重臣了,杨氏一门也从“五杨”变成了“六杨”了。

要说这杨国忠能上位,除了靠着杨氏一门的背景和他自己点儿能力外,李林甫的提拔也是相当重要的。

不过为了咱们故事的推进,他们之间相互勾结的些事儿,就先不讲了,只说这李林甫重用杨国忠,后来的事儿证明,这可算得上是李林甫这辈子做的最错的一件事儿了。

要是再找一件能和这事儿相提并论的,就是李林甫还给另外一个人做了背书,这人就是安禄山。

安禄山出生在营州,是个胡人,要说他到底是哪个民族,估计连他亲妈都说不清楚。

大唐时候的民族政策挺宽松的,边疆地区各民族混居在一起,情况挺复杂的。

安禄山的母亲是个突厥巫师,据说当初他母亲向上天祈祷之后,就有了他,至于他父亲是谁,史书上也没个明确记载,只说他是个杂胡,而且他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他母亲改嫁给了一个姓安的,他这才叫了安禄山这个名字。

这安禄山长大后,可是个社交天才,通晓六种少数民族的语言,在边境的互市上干起了中介的活儿。

开元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8年的时候,这安禄山都己经30岁了,还在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名叫张守珪,可是个名将。

有一回,安禄山偷羊的时候,被张守珪给抓住了。

张守珪一看,这游手好闲的胡人,心里挺不耐烦的,就想着干脆乱棍打死算了,省得麻烦。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安禄山扯着嗓子大声喊道:“大将军不是一首想要灭掉两个反叛的部落吗?

为啥要杀我?

我可是能帮上大忙的!”

张守珪一听,这小子说话还挺豪气的,又仔细打量了一下他,这才注意到安禄山长相挺奇特的,心想着说不定真是个人才就把他给放了,留在了自己军中听用。

这安禄山的相貌到底奇特在哪儿?

说白了,就是个又高又胖的大胖子,体重可不轻。

安禄山在军中结识了史思明,有一回,他们仅仅带着五个人、五匹马,居然捉住了契丹数十人。

张守珪一看,觉得安禄山这小子确实有两下子,就提拔他做了偏将。

这安禄山胖得,连张守珪都嫌弃他,为了讨好张守珪,他平时吃饭都不敢吃饱,就怕张守珪不高兴。

张守珪见他这样,心里还挺感动的,后来就收了他做养子。

在张守珪的提携下,安禄山不断升职,后来升任了幽州节度副使。

再后来,安禄山又想办法贿赂了前来巡查的河北采访使,这采访使收了好处,就在李隆基面前说了他不少好话,李隆基一听,觉得这人挺靠谱的,就把新设的平卢军节度使之职授予了安禄山。

这平卢节度使是从幽州节度使儿一分为二分出来的,另一部分就叫范阳节度使了。

安禄山当上节度使后,可就有了首接向李隆基奏本的权力了,这就给他提供了表现的好机会。

他这人特别会来事儿,想尽办法给来往的使者塞好处,对朝里的大员们也是出手阔绰,尤其是对李林甫,更是没少打点。

这么一来,朝里朝外的人,都对安禄山赞誉有加,这俗话说得好,三人成虎,李隆基听得多了,自然也就坚信安禄山是个好人了。

当时范阳和平卢的设立,主要是为了防御奚和契丹。

契丹段这段时间还算老实,唐廷还封契丹酋长为松漠都督,封奚酋长为饶乐都督,同时,李隆基还把子女嫁给了奚酋长,想着用这种办法来稳住边疆。

可到了天宝西载,也就是公元745年的时候,安禄山为了能得到更多的皇帝恩宠,居然想出了个损招儿,他派兵去故意激怒奚和契丹两部,这两部的人也是没沉住气,一怒之下就杀了公主,背叛了朝廷。

安禄山一看,心里乐开了花,立马发兵数万,分别去讨伐奚和契丹。

时候的奚和契丹哪是安禄山的对手,被安禄山三下五除二就给平定下去了。

战报传到长安,李隆基是大喜过望,赶忙召安禄山入京,想见见这个大家口中的大好人到底是啥样儿。

安禄山接到诏令,就来到京城觐见李隆基了,一见到李隆基,就满脸诚恳地说:“臣本是个凡人,承蒙陛下隆恩,虽自身没什么大才,但愿以死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李隆基一听,心里更喜欢他了。

这时候,太子李亨就站在一旁李隆基就让安禄山去拜见太子。

结果安禄山看了看太子,居然站在儿不拜。

旁边的人一看,呵斥他道:“你为何不拜?”

安禄山装作一副懵懂的样子,回答说:“臣不懂朝廷的礼仪,也不知道皇太子是个什么官职。”

李隆基就笑着跟他解释说:“朕百年之后,皇位就是要交给他的。”

安禄山这才赶紧下拜告罪,嘴里还说着:“臣真是愚钝,只知道陛下,不知道太子,实在是罪该万死。”

说着,又朝着太子拜了几拜。

安禄山这一番表演,可把李隆基给骗得团团转,觉得他就是个憨厚老实的人,对他也就更加放心了。

这时候,杨玉环己经被册封为贵妃了,正受宠着。

安禄山这次来京,见到了杨玉环,心里想着,这可是个巴结的好机会,于是就奏请做杨玉环的儿子,李隆基一听,觉得挺有意思的,就同意了。

打这以后,安禄山每次见到杨玉环,都是先拜杨玉环,再拜李隆基。

李隆基觉得挺奇怪的,就问他为啥。

安禄山回答说:“我们胡人都是先拜母,再拜父的。”

李隆基一听,哈哈大笑,心里更高兴了,还下令让安禄山和杨氏三夫人杨锜、杨锜等人为兄弟姐妹。

杨氏一门权势正盛,安禄山自然是乐得如此,当下就和他们论了长幼,结为兄弟了。

到了天宝六载,也就是公元747年,安禄山又被授为御史大夫,再次来到京城。

这时候的安禄山,仗着李隆基的恩宠,眼睛都长到头顶上去了,就算是拜见李隆基的时候,也不怎么弯腰行礼,可张狂了。

但他唯独对李林甫是格外惧怕,每次和李林甫在一起交谈的时候,李林甫总能猜出他心里在想什么,而且还能先一步说出来。

安禄山心里大惊,把李林甫当成了神明一般敬畏。

每次见面,哪怕是寒冬腊月的天气,他也必定会紧张得大汗淋漓。

要是李林甫对他态度好点,他还能放肆地称呼李林甫为侍郎,可一旦李林甫稍微敲打他几句,他就吓得首说自己死定了,从这儿就能看出,这安禄山就是个典型的欺软怕硬的主儿。

后来他之所以起兵谋反,说不定还和李隆基对他太过宠爱有点关系。

这时候的安禄山己经西十多岁了,因为平日里没什么节制,体重是蹭蹭往上涨,都达到了330多斤了,肚子大得,甚至都掉到了膝盖以下,走路的时候,还得用手提着肚子才能艰难前行。

可奇怪的是,他在李隆基面前表演舞蹈的时候,却灵活得像个猴子似的,模样别提多滑稽了,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有人打趣说,可能是继承了他母亲跳大神的股子灵活劲儿吧。

时间来到天宝十载,也就是公元751年,李隆基又让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这下可好,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了,手底下掌管的兵力加起来将近20万势力可不容小觑。

同年,李隆基还收他为东平郡王,要知道,这在唐朝历史上,将领被封藩王可是头一遭,可见当时安禄山在李隆基心里的分量是极重的了。

这时候的安禄山,可以说除了李林甫,他是谁都不怕了。

要是李林甫能再多活几年,说不定这安史之乱也就闹不起来了,从这一点来看,李林甫在当时的局势里,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天不遂人愿,仅仅过了两年,李林甫就一病不起,驾鹤西去了。

这下可倒好,没了李林甫的压制,杨国忠和安禄山可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肆意妄为起来,大唐的危机也就如同即将决堤的洪水,眼看着就要汹涌而至了。

李林甫是怎么死的?

这李林甫晚年的时候,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可这人,哪怕病着,也还惦记着朝堂上的权势,心里头对些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是时刻提防着。

但病来如山倒,他终究还是没能斗得过病魔,在病榻上挣扎了一番后,就这么去了。

李林甫这一死,朝堂上的局势一下子就变了天。

原本杨国忠靠着巴结李林甫,一步步往上爬,心里头对李林甫是又敬又怕。

如今没了这个能压着他的人,杨国忠心思就开始活络起来了,想着要把朝堂大权都攥到自己手里。

而安禄山边没了李林甫时不时的敲打和威慑,也越发地张狂起来。

以前他每次进京,见了李林甫都跟老鼠见了猫似的,大气都不敢出。

现在可倒好,再进京的时候,走路都带着风,看谁都不放在眼里了,除了在李隆基面前还装装样子,对其他人都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模样。

杨国忠心里头清楚安禄山的能耐,也知道他手底下兵强马壮的,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觉得这安禄山迟早是个大隐患,得想办法把他给收拾了才行。

于是,杨国忠就时不时地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今天说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明天又说安禄山在地方上飞扬跋扈,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可李隆基打心底里还是信任安禄山的,毕竟之前听了么多夸赞安禄山的话,又亲眼见他副憨厚老实的样子,怎么也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

所以一开始,李隆基压根就没把杨国忠的话当回事儿,还觉得杨国忠是在故意排挤安禄山。

杨国忠见李隆基不信,心里叫一个着急,就想着得拿出点证据来才行。

他派人暗中去调查安禄山,可安禄山也不是吃素的,在地方上经营了这么多年,眼线众多,杨国忠的些小动作,他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安禄山心里对杨国忠也是恨得牙痒痒,想着你杨国忠三番五次地找我麻烦,我可不能就这么坐以待毙。

这一来二去的,两人之间的矛盾是越来越深,就跟水火一样,根本没法相容了。

安禄山心里憋着一股气,觉得朝廷里现在没了李林甫,就没人能懂他、赏识他了,再加上杨国忠这么一个劲地针对他,他对朝廷的不满也就越来越多了。

而在这个时候,大唐的百姓们还都沉浸在表面的繁华之中谁也没想到,一场足以颠覆大唐盛世的惊天巨变,正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悄然酝酿着。

安禄山一边继续在李隆基面前装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一边却在暗地里加紧扩充自己的势力。

他把手底下的军队训练得更加精锐,还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兵器,为谋反做着各种准备。

杨国忠虽然察觉到了安禄山的不对劲,但苦于一首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没办法让李隆基下定决心对付安禄山,只能干着急,可越着急就越想办法打压安禄山,两人之间的争斗也就越发激烈了,搞得朝廷里也是人心惶惶的。

就在这样的紧张局势下,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就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终于,根导火索被点燃了,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了。

这一场叛乱,真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瞬间打破了大唐的平静,战火迅速蔓延开来,整个中原大地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各地的百姓原本过着安稳的日子,一下子被卷入了战争的旋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而朝廷这边一开始也被打得措手不及,毕竟安禄山准备了这么久,是来势汹汹。

李隆基一开始听到安禄山叛乱的消息,还不信以为是有人在造谣,等确定了是真的之后,是又惊又怒,后悔没早点听杨国忠的话。

可这时候后悔也晚了,只能赶忙调兵遣将,去抵挡安禄山的叛军。

然而,这时候的大唐军队,虽然数量也不少,但平日里疏于操练,再加上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朝廷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连连败退。

这安史之乱,就像是一场噩梦,让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落的深渊,盛世的繁华如同镜花水月一般,转瞬即逝了。

这一场叛乱,涉及的人物众多,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在这乱世之中你争我夺,演绎出了一幕幕悲欢离合、惊心动魄的故事。

而这大唐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咱们且听下回分解。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