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巧计初成觅商机

朕的GDP皇后 半卷禾 2025-08-26 17:40:46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你……你有办法?”

李婶的声音带着哭腔和难以置信的颤抖,仿佛抓住了一根虚无的稻草。

张大伯更是瞪大了眼睛,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困惑与一丝极微弱的希冀。

他们无法理解,这个连自身温饱都需仰仗他们的病弱少女,能有什么办法在三天内变出他们一年都攒不下的钱。

林薇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先搀扶着几乎瘫软的李婶,低声道:“大伯,李婶,我们先回家再说。”

回到那间低矮的茅屋,关上门,隔绝了外面村民或同情或窥探的目光,屋内的压抑感却丝毫未减。

林薇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

经济学的第一课就是理性决策,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最优配置。

现在,她就是自己最大的资产。

“大伯,李婶,”她目光沉静地看向两位老人,“请你们相信我。

我虽记不清太多事,但有些算账和做买卖的法子,好像天生就懂。”

她只能暂时用这种模糊的说法来解释自己即将展现的“能力”。

“当务之急,是搞清楚两件事。”

林薇条理清晰地说道,语气中的镇定无形中感染了慌乱的老夫妇,“第一,我们家,或者说村里,现在到底能拿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哪怕是看似不值钱的。

第二,周家要的税钱和那种粮钱,具体是多少数目?”

张大伯叹了口气,佝偻着背开始盘算:“值钱的?

家里就剩半缸糙米,几只下蛋换盐的母鸡,再就是这点破家什……地里的庄稼还没完全收完,但交了租子也剩不下多少。

村里家家都差不多,有点山货、草编、鸡蛋,偶尔能换点针头线脑……”李婶补充道:“周管家说,欠的税钱还差三百文,那‘种粮钱’竟要五百文!

一共……一共要八百文钱!”

说出这个数字,她又是一阵绝望。

八百文,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林薇心中迅速换算。

一文钱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代几元人民币,八百文确实是一笔巨款。

靠变卖现有的那点粮食和家当,无异于饮鸩止渴,即便凑够,这个冬天他们也活不下去。

必须创造新的价值。

她的目光扫过墙角那堆凌乱的草绳和编了一半的筐子,又看向李婶放在床边、正在缝补的一件旧衣,那衣服虽然破旧,但布料本身是结实的粗麻。

“大伯,您编筐的手艺很好。”

林薇拿起一个成品筐,虽然粗糙,但结构扎实,“村里像您这样会手艺的人多吗?”

张大伯点点头:“庄稼人,谁不会摆弄几下竹子、草绳,编些筐篓自家用。”

“自家用……”林薇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如果不仅仅是自家用呢?

李婶,村里像您一样会缝补、会做绣活的女子多吗?

哪怕只会缝得结实也好。”

“有是有……可做的粗布衣裳,谁家不是自己缝?

绣活……稍微精细点的,或许村东头的王寡妇会一些,她以前在镇上绣坊帮过工。”

李婶虽然不明白林薇想做什么,还是老实回答。

信息在林薇脑中快速整合、分析。

原材料(山草、竹子、布料)、劳动力(全村的手艺人)、时间(三天)。

需求在哪里?

本村市场饱和,必须寻找外部市场。

“大伯,您知道附近哪里有集市吗?

下次开集是什么时候?”

“往东走十里地,有个柳林镇,三天后正是大集!”

张大伯说完,眼神又黯淡下去,“可是……咱们的东西,在集上也卖不上价,人多,竞争也大……不,我们不卖普通的筐和粗布。”

林薇斩钉截铁地说,她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我们要卖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她拿起那枚玄玉戒指,冰凉的触感让她思维愈发敏锐。

她记得在图书馆看过古代器物图录,一些简单的外观改良就能极大提升商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大伯,”林薇拿起一根草绳,“您能不能试试,不用平时的编法,用更细密的经纬,编一些小一点的、精巧的提篮或者收纳盒?

比如……方形的,或者带个盖子的?”

她又看向李婶:“李婶,您能不能找王寡妇商量,不用绣复杂的花样,就在粗布口袋或者手帕的角落,用彩线缝一个简单的、好看的图案,比如一片叶子,一朵小花?

或者,把旧衣服拆了,拼接成颜色不一样的坐垫或杯垫?”

张大伯和李婶听得一愣一愣的。

方形带盖的篮子?

缝图案的粗布?

这些玩意儿有人要吗?

林薇看出他们的疑虑,语气无比肯定:“镇上的人,和咱们村里人需求不一样。

他们或许不缺一个结实的筐,但可能会喜欢一个好看精巧的零钱盒、针线盒。

他们不缺粗布,但可能会愿意花一点小钱,买一个有点别致图案的布袋装东西,或者买一个颜色鲜亮点的垫子点缀家里。

我们要做的,不是必需品,而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小物件,赚的就是这份‘不一样’的钱!”

“差异化竞争……”林薇下意识地说出了一个现代经济学术语,随即换成他们能理解的话,“就是别人没有,或者没我们做得好看有意思!”

她接着部署:“时间紧,我们不可能做太多。

大伯,您负责召集几位手艺好的叔伯,抓紧编一批新样式的竹编草编小品,不求大,但求精巧。

李婶,您去找王寡妇和信得过的婶娘,赶制一批有绣样的小布艺。

我负责想想怎么让这些东西看起来更值钱。”

“可是……本钱呢?”

张大伯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

请人帮忙,总要管饭,或者许诺些好处。

林薇沉吟片刻,目光落在墙角那几枚还温热的鸡蛋上。

“就用鸡蛋当工钱!

告诉来帮忙的叔伯婶娘,不管卖出卖不出,每人每天两个鸡蛋!

若是卖出去了,再按件数额外分钱!”

这是一个激励策略。

固定工资(鸡蛋)保障基本积极性,绩效奖金(分钱)激发最大潜能。

张大伯和李婶被这大胆的计划惊呆了,但看着林薇那双充满智慧和决心的眼睛,他们心底莫名地生出一股勇气。

横竖是绝路,不如拼一把!

计划如火如荼地展开。

张大伯立刻出门去找相熟的手艺人,起初大家都不信,但听到“管鸡蛋”的承诺,又有张大伯赌咒发誓,终于有三西户人家犹犹豫豫地答应了。

李婶也找到了王寡妇,王寡妇起初嗤之以鼻,但李婶拿出两个鸡蛋作为定金,并许诺卖出后另有分成,她终于心动,答应试试。

小小的张家院子里,第一次充满了某种紧张而热烈的氛围。

张大伯和请来的老伙计们蹲在地上,研究着新样式,手指翻飞。

李婶和王寡妇等几个妇女聚在屋里,翻找着各色碎布头,讨论着绣什么花样简单又好看。

林薇也没闲着。

她指挥着铁柱等几个半大孩子去河边捡来光滑的小石子和漂亮的野花,又烧制了一些简单的植物染料。

她将一些编好的小篮子用染料浸出淡淡的颜色,或者在里面垫上干净的干草和野花,瞬间提升了档次。

她还让王寡妇在一些布艺品上缝上小石子作为点缀,增加趣味性。

一切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

林薇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计算着成本、数量、可能的定价和收益。

她将现代产品包装和营销的微小理念,艰难地植入到这个古代乡村的语境中。

然而,就在第二天下午,当第一批成品刚刚做出来,初具雏形时,一个半大的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进院子,脸上带着惊慌:“张大爷,不好了!

周……周管家又来了,带了好几个人,正朝你们家这边来呢!

说……说是要提前看看你们家有什么能抵债的!”

院子里忙碌的气氛瞬间冻结。

所有人的目光都惊恐地投向门口,又下意识地看向地上那些刚刚成型、还未变成钱的“商品”。

林薇的心猛地一沉——计划被打乱了!

周管家此刻前来,是单纯的刁难,还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这些凝聚着全村希望和她心血的“新产品”,能否躲过这一劫?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