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明国沐爱镇县衙的来龙去脉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沐爱镇沿河村西组的“碾盘嘴”,至今残留着古石碾盘的遗迹。

据说明代这里住着一户高姓人家,其子寒窗苦读十余年,历经县试、府试、院试三重考验,最终进士及第,在京城做了官,人称“高天官”。

然而,边远山区与京城相隔千里,父母思念儿子却久久不得相见。

他们求助阴阳先生,得知只需在屋侧修一碾坊,每三天夜深人静时推碾盘一转,便能给儿子“暗送动力”,助其早日归家。

可惜高家父母思子心切,将“三天一转”误作“一天三转”,过度频繁的推碾反而耗尽了儿子的精力,最终导致他累死任上。

从此,碾盘废弃,唯留一段悲歌在风中流传。

如今,沐爱镇上仍有高姓人家,但族谱上并无“高天官”的记载。

倒是沐荫村东岳庙李氏族谱中,几百年前便以“碾盘”作为地理坐标,印证了这片遗迹的久远。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传说更沉默,却更值得深挖。

沐爱镇金坪村筲箕嘴的荒草丛中,一座古坟被谣传为吴三桂之墓。

故事称吴三桂兵败昆明后使了一招“金蝉脱壳”,伪装成乞丐潜入沐爱,隐居吴家集(今武德乡),并指定此地作为身后安葬之所。

正史明确记载吴三桂于1678年病逝衡州,其孙吴世璠继位后清军攻入昆明,吴氏政权彻底覆灭。

从云南到川南,重兵围剿之下,吴三桂秘密潜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一传说,很可能是当地吴姓家族为提升声望而附会的故事。

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细节中:该坟冢实为吴家集的普通祖坟,并无碑文或地方志佐证其与吴三桂的关联。

解放后山林开垦,谣传反而愈演愈烈,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沐爱镇最深入人心的传说,莫过于其地名源于明代大将沐英的“遗爱”。

故事描绘沐英在1381年征讨云南时,私自率五万明军从永宁出发,经沐义河沐浴,驻留沐爱三日,最终奇袭昆明。

沐爱世人为纪念这段渊源,将古称“落雁”改为“沐爱”。

但考证发现,沐英实则随傅友德主力行军,按朱元璋制定的路线行动,并未绕道沐爱。

而“沐浴塘”地名的真实由来,是因地处古渡口,人们常在此洗澡而得名。

元朝时此地记载为“水落笋”,后因地形高崖遮荫改称“沐荫塘”,均与沐英无关。

沐爱镇地名的真正来源是彝族语“木乃”的译音,意为彝族家中的“次子”。

这一含义在2018年通过西川省委援彝工作队调查得以证实。

历史的真相,往往比传奇更贴近这片土地的本质。

沐爱镇金龙村有一口百亩池塘,名曰“龙塘”。

传说这里曾是一个平坦繁华的坝子,街市兴旺。

一日,一老太在屋檐下搓麻线,忽见母鸡叼走麻线往山上跑。

老人追至半山,回头只见坝子轰然塌陷,化为一片汪洋。

后来人们在金龙小学旁挖开山口排水,才现出部分田地。

近年塘中挖出的建筑木材,似乎佐证了这里曾有聚落沉没。

地质变迁与民间传说的交织,为沐爱平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