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扎根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刘延走后,药庐的日子仿佛一下子空了许多。

辛欣将那份离愁细细收起,化作更专注的行医动力。

她将那支木簪日日簪在发间,粗糙的木纹贴着头皮,像是一种无声的陪伴与承诺。

刘延留下的木盒被她小心珍藏,那些草药种子,她暂时没有动,时机和土地都需要仔细考量。

王郎中将她的一切看在眼里,一日,在整理药材时,他捋着花白的胡须,状似无意地开口:“辛丫头,延哥儿是个有出息又重情义的,你安心等着便是。

这医术一道,浩如烟海,你既有天分,便莫要荒废了。”

辛欣心中一暖,知道这位面冷心热的老者是在宽慰和提点自己。

“王爷爷,我晓得的。

我想跟着您,再多学学诊脉,认更多的草药。”

王郎中满意地点点头:“甚好。

从明日起,你来坐堂,老夫在一旁看着。”

这无疑是一种正式的认可和托付。

辛欣郑重应下。

开始独立坐诊,辛欣才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代行医的艰辛与局限。

没有现代精密的仪器辅助,诊断全靠“望闻问切”。

她虽有扎实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对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了如指掌,但落实到具体的中医辨证,尤其是脉诊和舌诊上,仍显稚嫩。

有一次,一个壮年汉子捂着胸口前来,自称胸闷气短。

辛欣听他描述,结合体征,初步判断可能是心脏问题,但脉象沉涩,舌苔白腻,王郎中在一旁沉吟后,却诊断为“胸痹”,属痰瘀互结,开了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辛欣心中存疑,她更倾向于使用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的现代药物,但在这里,她只能遵循王郎中的方子,并暗自叮嘱病人务必静养,若有不适立刻复诊。

几日后,那汉子回来复诊,症状竟真的缓解了大半。

此事让辛欣深受震动,开始更加虚心地钻研中医典籍,尝试将现代医学的病理认知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

她也越发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古井村地处偏远,卫生条件差,村民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腹泻、寄生虫、皮肤病极为常见。

她不仅继续推行喝开水、勤洗手,还说服村里人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挖了深坑作为公共厕所,并教大家用生石灰消毒。

起初村民们觉得麻烦,但眼见着因腹泻来找辛欣的孩子少了,这才渐渐信服。

阿桃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和小跟班。

小姑娘机灵肯学,认得许多草药,辛欣便系统地教她一些基础的护理知识和卫生观念。

“辛姐姐,你说这水里、手上都有看不见的小虫子,就是它们让人生病,对吗?”

阿桃睁大眼睛,觉得既可怕又新奇。

“对,所以我们烧水喝,认真洗手,就是为了杀死这些小虫子。”

辛欣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着微生物的概念。

日子在忙碌中如水般流过。

辛欣的医术在实践与理论结合中飞速进步,她开的方子,往往在王郎中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更精准的、基于现代药理认知的调整,效果奇佳。

她待人亲切,耐心细致,尤其对贫苦村民常常分文不取,赢得了全村人的真心爱戴。

“辛娘子”的名声,渐渐传到了附近的村落。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