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为市博物馆的古画修复师,她本不该出现在这场古籍拍卖会上,但那张宣传册上的《秋山行旅图》复制品实在太像她正在修复的真迹了,她忍不住想亲眼看看。
"下一件拍品,民国时期书信一组,共二十七封。
起拍价八百元。
"拍卖师的声音让书瑶从昏昏欲睡中惊醒。
她眯起眼睛看向展台,那是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裹,上面用麻绳草草捆着。
这种私人信件在收藏市场并不吃香,除非是名人所写。
"有人出价八百元吗?
"拍卖师环顾四周,已经开始准备流拍。
书瑶鬼使神差地举起了号码牌。
"八百元一次,八百元两次...成交!
"当那个布包被送到她手中时,书瑶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八百元对她这个靠死工资吃饭的人来说不是小数目,而她甚至不知道这些信里写了什么。
回到公寓,书瑶将布包放在工作台上,小心翼翼地解开绳结。
一股淡淡的樟脑味混合着陈年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
信纸已经泛黄,但保存得相当完好,每一封都用毛笔小楷书写,字迹娟秀工整。
她随手拿起最上面的一封。
"静之兄如晤:闻君已抵沪上,心甚慰之。
此间连日落雨,院中梨花尽数凋零,想沪上春光应胜于此。
随信附上新作小诗一首,望君斧正......"书瑶轻轻放下信纸,胸口涌起一种奇异的触动。
这不像公文或商业信函,而是私人情感的流露。
她看了看落款 "芸,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初三"。
那晚,书瑶熬到凌晨三点,一口气读了十二封信。
这些信全部由"芸"写给"静之",时间跨度从民国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
信中内容从诗词唱和、生活琐事,到对时局的忧虑,字里行间透露着写信人对收信人日益深厚的情感。
最令书瑶着迷的是那些未言明的情愫 芸会在信纸边缘画小小的茉莉花,会在提到静之时突然转换话题,会在信封里夹带晒干的桂花。
这些细节让一个近百年前的女子在她脑海中鲜活起来。
"你究竟是谁?
"书瑶对着空荡的房间喃喃自语。
第二天是周六,书瑶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市图书馆历史文献部。
她需要找出芸和静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