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林修收到了一封从江城寄来的信。信封是朴素的牛皮纸,
右下角印着“江城大学民俗研究所”的字样。他用裁纸刀小心地拆开,
里面是一封简短的公函和几张泛黄的照片。公函由研究所所长助理苏雨执笔,
问他是否能为即将出版的《江南地区民间技艺人口述史》提供一些关于他祖父林青石的资料。
林修是有些诧异的。祖父去世已经十五年,那个总是安静地坐在工作台前修补古籍的老人,
似乎早已被世界遗忘。他拿起照片。第一张是祖父年轻时与一群学者的合影,
背后写着“民国三十六年江南民间艺术考察团留念”;第二张是祖父正在装裱一幅画,
手法娴熟,神情专注;第三张——林修愣住了。第三张照片上,
一位身着月白旗袍的年轻女子站在一艘乌篷船头,手里握着一把团扇,正侧首微笑。
她的眉眼清秀,气质娴雅,身后是典型的水乡背景。照片背面有一行娟秀的小字:“赠青石,
愿君如扇,团圆长久。芸,1951年秋。”这个“芸”是谁?
祖父从未提起过这样一位女子。林修拿起手机,拨通了公函上留下的联系方式。“您好,
我是苏雨。”电话那头的女声清澈温和。简单自我介绍后,林修直截了当地询问:“苏小姐,
请问那张船头女子的照片是怎么回事?我从未在祖父的遗物中见过这位女士的影像。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其实,林先生,那才是我们联系您的主要原因。
”苏雨的声音变得谨慎,“我们在整理江城大学已故教授秦维桢的档案时,
发现了一批与您祖父相关的信件和照片。这位女子名叫沈清芸,是秦教授的表姑,
也是...您祖父青年时代的朋友。”她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更令人惊讶的是,
我们还发现了一封您祖父写给沈清芸却未曾寄出的信,日期是1951年10月。
信中提到了一个约定,而我们从沈清芸后人那里得知,她直至晚年仍在等待这个约定的履行。
”“什么样的约定?”林修不由自主地问。“这可能需要您亲自来看看。”苏雨轻声说,
“如果您愿意,我们可以安排您查阅这批资料。”挂了电话,林修走到祖父生前的工作室。
十五年了,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老人去世时的样子。靠墙的红木书桌上,
文房四宝整齐地排列着,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林修拉开抽屉,
里面是祖父修补古籍的工具和各种纸张样品。最底层有一个上了锁的檀木盒子,
他小时候见过多次,却从未见祖父打开过。现在,他犹豫片刻,
取来钥匙串上那把从未用过的小钥匙——祖父临终前交给他的,只说“留着,或许有用”。
钥匙插入锁孔,轻轻一转,盒子应声而开。里面没有惊天动地的秘密,
只有一沓用丝带仔细捆好的信件、一枚象牙白的扇贝和一张已经脆化的梧桐叶。
林修解开丝带,最上面一封信的信封上,是祖父熟悉的笔迹:“致清芸”。他的手微微颤抖。
所以,祖父确实认识这位沈清芸,而且关系非同一般。两天后,林修踏上了前往江城的列车。
江城大学民俗研究所坐落在一片老校区内,红砖绿瓦的建筑爬满了常春藤。
接待室的玻璃门被轻轻推开,一位身着浅蓝色衬衫和米色长裤的年轻女子走了进来。
“林先生吗?我是苏雨。”她伸出手,笑容温和,“感谢您这么快就赶来。
”苏雨大约二十七八岁,齐肩的黑发简单地束在脑后,脸上戴着一副细边眼镜,
眼神明亮而专注。她引着林修穿过一条安静的走廊,来到一间资料室。
“这就是秦维桢教授的档案,”她指着一个打开的档案盒说,
“秦教授是五十年代江城大学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与您祖父在多次田野调查中合作。
去年,他的后人将这些资料捐赠给了研究所。”林修迫不及待地翻开最上面的一本相册。
里面大多是工作照,记录着祖父与秦教授等人在各地考察的情景。翻到中间,
他的手停住了——又是一张沈清芸的照片。这次她站在一株盛开的桂花树下,
手中仍握着那把团扇,眼神温柔地望向镜头。“她很美,不是吗?”苏雨轻声说。林修点头,
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这个陌生女子与祖父之间,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苏雨取出一个文件夹:“这是那封未寄出的信。”林修小心地打开文件夹。信纸已经泛黄,
但祖父那熟悉的瘦金体依然清晰:“清芸如晤:来信及团扇均已收悉。见扇面鸳鸯,
知汝心意,感怀不已。本应即刻赴约,奈何家父病笃,医言不过旬月。为人子者,
此刻实难远离。素知汝性情外柔内刚,既已决定北上求学,必不轻改。然时局变幻,
京津遥远,实不忍汝独行。恳请稍待,待家父病体稍安,必亲赴江城,伴汝同行。
前日整理旧物,见西湖畔所拾扇贝,忆当日泛舟之乐,恍如隔世。盼再与汝同游西子,
观平湖秋月,听南屏晚钟。青石一九五一年十月七日”林修反复读了几遍,
抬头看向苏雨:“所以,我祖父没能赴约,沈清芸就独自北上了?”“不仅如此。
”苏雨又取出一封信,“这是沈清芸写给秦教授的信,提到了她后来的决定。”信中,
沈清芸的语气依然温和有礼,
但字里行间透着难以掩饰的失落:“维桢表侄:感谢你转交青石的信。林父病重,
他不能前来,我自是理解。只是北上求学之事已定,行程不便更改。若他日青石问起,
请转告:清芸将在北平等候,信物为凭。另,那把双面绣鸳鸯团扇,本是一对,
一面为我所绣,另一面原盼他日后补全。既无缘,便不必相强。
芸一九五一年十月廿一日”“信物?”林修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字眼,“是什么信物?
”苏雨摇摇头:“不清楚。沈家的后人也不知道具体指什么,
只知道沈清芸一直珍藏着某样东西,直到去世。”她停顿了一下,
继续说:“更令人唏嘘的是,就在沈清芸抵达北平三个月后,林老先生去世了。
而你祖父处理完丧事,立刻北上寻她,却因为地址不详,始终没能找到她。那时通讯不便,
战乱刚过,两个人就这样错过了。”林修沉默良久。祖父晚年总是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
望着北方的天空。那时他以为老人只是在怀念故乡,现在才明白,
祖父眼中那难以言说的落寞,或许是为了一个再也找不到的人。“我能看看那批信件吗?
全部。”他说。苏雨点点头:“当然,这就是请您来的目的。”接下来的三天,
林修整日泡在资料室里,仔细阅读每一封信件,对照着祖父留下的日记,
试图拼凑出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随着阅读的深入,
一段始于1947年的故事逐渐清晰起来。那年春天,
二十五岁的林青石作为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受邀参加江南民间艺术考察团,
在杭州西湖边第一次遇见了二十一岁的沈清芸。她正坐在湖边亭子里临摹雷峰塔,
不慎打翻砚台,墨汁溅到了恰好路过的林青石的长衫上。“姑娘这墨,浓淡相宜,
必是上好的徽墨。”年轻的林青石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幽默地化解了尴尬。沈清芸羞赧之余,
也为他的风度所动,二人就此相识。在接下来的考察活动中,
他们发现彼此对传统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林青石擅长古籍修复和书画鉴定,
沈清芸则精于刺绣和团扇制作。在团队组织的讨论中,
他们常常不约而同地提出相似的观点;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又都能给对方带来新的视角。
考察结束后,两人保持了书信往来。林青石曾多次前往江城拜访沈清芸,
带她参观自己的工作室,教她古籍修复的基本技巧;沈清芸则为他展示团扇制作的精湛工艺,
从选竹、制框到裱面,每一步都充满匠心。1949年春天,林青石向沈清芸表达了心意,
赠她一枚在西湖畔拾得的扇贝,寓意“沧海桑田,此心不变”。沈清芸收下扇贝,
回赠一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双面绣团扇——但只绣了一面,留白的一面,她笑着说:“待他日,
由你来完成。”那是他们最接近承诺的时刻。然而,1951年秋,
沈清芸获得北上进修的机会,而林青石因父亲病重无法同行。两人约定稍后再聚,
却因种种阴差阳错,最终失去了联系。“所以,祖父直到晚年,
聚宝神鼎:丹药秒变极品(叶凡周明轩)最新完结小说_完结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聚宝神鼎:丹药秒变极品(叶凡周明轩)
养妹男友骂我病娇,我成为大少爷后杀疯了(苏娇娇林程宇)完结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养妹男友骂我病娇,我成为大少爷后杀疯了(苏娇娇林程宇)
养妹男友骂我病娇,我成为大少爷后杀疯了苏娇娇林程宇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_热门小说排行榜养妹男友骂我病娇,我成为大少爷后杀疯了(苏娇娇林程宇)
叶凡周明轩《聚宝神鼎:丹药秒变极品》_(叶凡周明轩)热门小说
聚宝神鼎:丹药秒变极品叶凡周明轩最热门小说_免费小说全集聚宝神鼎:丹药秒变极品(叶凡周明轩)
抗战:系统让我当军阀(林远谢宝庆)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抗战:系统让我当军阀(林远谢宝庆)
林远谢宝庆(抗战:系统让我当军阀)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林远谢宝庆全章节阅读
婆婆的诡异mp3(齐芳秦川)热门小说在线阅读_热门小说婆婆的诡异mp3(齐芳秦川)